|
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,马嘉诚又去了趟浙江省血液中心,献出了两个单位、相当于400毫升的血液。
马嘉诚是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观赏园艺专业的学生,1995年出生。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,这天,一封来自浙江省血液中心的感谢信寄到学校。通过这封感谢信,师生们惊讶地发现,在短短几年间,马嘉诚参与的无偿献血已达100多次,献血总量超过37000毫升。以一般成年人的全身血液总量4000毫升计算,马嘉诚相当于捐献了全身血液9次。
因为积极参与献血,马嘉诚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、上海市成分献血快乐奉献奖、上海市成分献血执着奉献奖、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成分献血金奖、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、浙江省无偿献血奉献奖等。
“阳光开朗、健康精神、乐于助人,是马嘉诚给大家的第一印象。”该校辅导员陈灵江说,班里同学都知道马嘉诚曾参加无偿献血,但没有想到,他的献血次数如此之多。
马嘉诚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是在2014年1月1日。那一天,马嘉诚在老家的县城里溜达,当时街头在开展无偿献血活动,工作人员正在宣传献血的意义。听说献血可以挽救他人生命,马嘉诚就走上了献血车。
马嘉诚发现,献血对自己身体并没有太大影响,“自己还有了一种帮助他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”。从那以后马嘉诚就开始了“献血之旅”。他不仅自己献血,还积极鼓励同学和朋友一起参与。
一开始,马嘉诚和大多数献血者一样,献的是全血。后来他发现献全血需要间隔半年才能继续献血,而捐献成分血的话,一般休息半个月就可以继续献血。于是,马嘉诚从捐献全血变为献成分血。“就是捐献血小板,每次均为两个治疗量。”马嘉诚说。
现在,只要符合间隔时间,马嘉诚就会专门坐一两个小时公交车去杭州献血。为了能够排在最前面,他早上五六点就会出发。寒暑假期间,他也没忘记献血,“只是地点换成苏州或者上海”。
马嘉诚认为,上海聚集着很多全国最好的医院,也吸引了大量病人去上海治病、做手术,对血液的需求也会更大。马嘉诚说,在网上经常会看到求助的帖子,很多病人为治病卖了房子车子,但因为缺少血源而无法做手术,只能躺在病床上苦苦等待,这也让自己决定去上海献血,“无偿献血,对很多病人来说,就是挽救他们的生命”。
如今,献血已经成为马嘉诚的“必修课”,有时候因为忙,间隔一段时间没有去献血会让他觉得不踏实。“不是献血会上瘾,是奉献爱心会上瘾。”马嘉诚说,看着一袋血从自己体内流出,再想象着输入他人的体内送去健康,他就觉得特别有意义。
如今,马嘉诚拥有免费乘坐公交车、在公立医院看病免挂号费、在政府主办的景区免费游览等“特殊权益”,这让他觉得特别荣耀。他说:“献血如此受尊敬,也坚定了继续献血的决心。”
因为经常献血,马嘉诚认识了一大批热衷公益事业的朋友,在大家的影响下,马嘉诚不仅积极献血,而且积极参与志愿活动。他多次参加支教,担任小拇指微马志愿者、杭州国际动漫节志愿者。这些志愿活动,让马嘉诚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。
在学校,马嘉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他不仅多次获得浙江省政府奖学金、一等奖学金、三好学生、优秀学生干部等奖项,还屡次在游泳、排球、篮球等项目中获奖。
去年,马嘉诚被杭州市血液管理中心聘请为“杭州市无偿献血讲师团”讲师,开始为宣传无偿献血事业奔波,这也让他对服务献血事业更加执着。
“我虽然不是‘药神’,但我希望自己成为‘血神’,可以用我的血,去挽救更多病人。”马嘉诚说,献血光靠几个人是不够的,1人献血50次,远不如50人献血1次。他希望,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,让更多的病人看到希望、看到社会的美好。
陈胜伟 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 来源:中国青年报